第二章 旧部_晚唐浮生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

第二章 旧部

第(2/3)页

了,无需再向他们额外采买。

    这次能接到一批横刀、槊刃、枪头的订单,还是靠了老关系。

    他年纪大了,这辈子就这样了。撑死了再打十年铁,就干不动了,届时估摸着也没什么军械单子会落到他家。

    但徒弟们呢?

    师傅带徒弟,固然可以打骂、压榨、剥削,但你也要为他们日后的生活考虑。

    徒弟出师了,你要帮他开办铺子。

    徒弟没生意,你要帮他找活干。

    徒弟遇到麻烦,你要帮他想办法解决。

    特别是这些徒弟多半都是自家亲戚、同宗,更要为他们的日后打算,不能把自己的招牌砸了。

    可现在确实困难。

    军器打不了,大家一窝蜂地开始接赚头较小的农具。但做的人多了,农具也越来越没赚头。再下去搞什么?

    朱三不知道“产能过剩”这种词,但不妨碍他理解这种现象——满眼望去,修武这一片浓烟滚滚,铁匠铺子一家连着一家,炉火曾经彻夜不熄,一件件军器被打制出来,流入军中,成为大夏武人征战四方的利器。

    但时代变哩。

    战争红利期结束,高速扩张也是过去式了,整体产能过剩,他徒弟这一代面临着很严重的生计问题。

    而冶铁、制铁又是一个地域性很强的行业,因为其产品太过沉重,长途运输较为麻烦,不如就近打制。

    河阳、洛阳这一片,是没什么办法了。要想有活路,只能向外闯。去那些未充分开发过的地方,去那些技术水平落后的地方,去那些对人才如饥似渴的地方。

    辽东,这些年不少人过去了。

    有人写信回来,意思大概是“人傻、钱多、速来”。

    其实可以理解,当地一直处于人口流入状态,对各种铁制品的需求量极大,而相关人才又较为匮乏。当地渤海铁匠一个个富得流油,忙都忙不过来,汉人铁匠去了,还有语言优势,自然更加滋润了。

    云南,也有些人去了,不过褒贬不一。

    有人在昆州,说当地气候宜人,生意好做。

    有人则病倒甚至病死了,再无音讯。

    这种情况就让人很迷惑,劝退了不少人。

    再加上对传说中的瘴疠之地恐惧,无形之中,去的人又少了一波——他们宁愿遇到看得见摸得着的敌人,也不愿面对未知的风险。

    西域,似乎是一个新去处。

    不是人人谈之色变的瘴疠之地,顶多吃沙子罢了,但这是可以忍受的。唯一的顾虑在于安全环境太差,让人举棋不定,下不了最后的决心。

    “你好好想想吧。”见朱三沉思,周二起身道:“把军器拿来我看看,若合格,这便交割了。”

    ******

    “亡命山泽,挟藏军器,苟且偷生,自弃何多!”

    “许尔陈首,可免死罪,三日不首,复罪如初!”

    江南的草泽山岭之中,神武军将士们大声呼喝着。

    在他们对面,则是一个山寨,建在地势绝险之处,啸聚了数百名武人。此时听到山下呼喊,寨内一阵喧哗鼓噪,且伴随着激烈的争吵声。

    骑在马上的柴再用

(本章未完,请翻页)
记住手机版网址:m.pcczw.com
加入书签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